close

大  綱

一、抵押權登記與利息所得之推定

二、無償借用與租賃所得之設算

三、扶養親屬免稅額之認定

四、擬制贈與及推定贈與

五、被繼承人生前未償債務之認定

六、固定資產之認定

 

 

一、抵押權登記與利息所得之推定

(一) 一般抵押權  (釋字第217號解釋、行政法院70年度判字第117號判例)

       1. 以抵押登記資料推定當事人間有借款行為,並約定利息

       2. 推定抵押權人有按登記所載內容,按時收取利息

(二) 最高限額抵押 (行政法院85年度判字第407號判決)

       1. 最高限額抵押與一般抵押權尚有不同

       2. 不能據登記事實推定借貸契約成立(僅屬可能成立)或交付借款(僅屬可

           能交付)或收取利息(僅屬可能收取),稅捐稽徵機關應舉證借貸關係存

           在及其借貸數額

(三) 反證:

       1. 抵押權人欠缺借貸資金資力證明

            (行政法院85年度判字第1662號判決)

       2. 抵押債務人無支付約定利息之財務能力

            (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3015號)       

       3. 抵押權人已依法追討債權利息未受償

            (行政法院88年度判字第 3789、3990號)

       4. 抵押權人參與強制執行分配,未聲明利息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 1744號判決)

       5.  當事人間無利息支付之往來紀錄?

            (行政法院88年度判字第2064號判決)

       6.  當事人間證明書、切結書、和解、調解利息未受清償?                         

            a. 證明書(行政法院83年度判字第 2288號 )                                       

                切結書(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3015號判決)

            b. 承諾書已生拋棄利息效力(行政法院87年度判字第455號判決)

            c. 經核定之調解(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1719號判決)

 

二、無償借用與租賃所得之設算

(一) 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5類第4款:

       原則:將財產借與他人使用按當地一般租金標準設算租金收入

       例外:無償借用他人,且非供營業或執行業務者使用

(二) 無償借用他人之範圍?

       1. 本人、配偶及直系親屬以外之個人或法人                                 

            (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16條)

       2. 分別共有人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簡字230號判決)

       3. 合夥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訴字36號判決)

(三) 設算租金收入不得超過土地法第97條規定之上限

       土地法第97條第1項:城市地方房屋之租金,以不超過土地及其建築物申

       報總價年息百分之十為限。           

        1. 就超過部份之課稅,應以能證明出租人有此項現實收入者為限

            (行政法院79年9月份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

        2. 房屋僅供住宅使用始受土地法限制,供營業使用不受限制

             (最高行政法院92 年度10月份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

        3. 公證契約並不推翻一般租金標準之設算(「擬制」 性質)

             (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 判字第1356號判決)

 

三、扶養親屬免稅額之認定

(一) 扶養親屬免稅額之稅法要件

       — 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 (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直系親屬,年滿

           六十歲,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二) 第4目「其他親屬或家屬」之認定:

        — 納稅義務人其他親屬或家屬,合於民法第1114條第4款或第1123條第3

            款之規定,未滿二十歲或未滿六十歲以上無謀生能力,確係受納稅義

            務人扶養者。

            1. 不以設於同一戶籍為必要 (釋字第415號解釋)

            2. 共同生活事實:

                (1) 戶籍設定非唯一證據,不具關鍵性證明力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簡字第264號判決)

                (2) 大陸地區親屬排除                                                               

                      (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字第487號判決)

                (3) 永久共同生活之主觀意思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簡字第862號判決)

            3. 履行法定義務:原扶養義務人無法履行扶養義務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簡字第739號判決)

            4. 納稅義務人確實扶養該家屬之事實

 

四、擬制贈與及推定贈與

(一) 稅法上之贈與

       1. 擬制贈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條第1-4款)

       2. 推定贈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條第5-6款)

(二) 客觀舉證責任之歸屬:

      「贈與人無償贈與之意思」及「受贈人允受之意思」之主觀要件,除有推

        定贈與之情形,或課稅資料由納稅人掌握而未盡協力義務外,應由稽徵

        機關負舉證責任。

        1. 分散利息或借用人頭之事實

        2. 因資金借貸而存入款項

        3. 查獲前有資金回流者可認為撤回贈與

(三) 因信託或借名登記而移轉財產與無償贈與 

       1. 出資者無使登記名義人終局獲得財產之主觀意思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訴字第1246號判決) 

        2. 以合法信託關係為限?

            (行政法院81年判字第333號)                      

        3. 需依信託法辦理信託登記?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91年度訴字第7號判決)

(四) 二親等間買賣與推定贈與

       1. 第6款二親等間買賣與第2款顯不相當代價移轉之適用順序

       2. 原則:推定二親等間買賣為贈與—納稅人舉證支付價款推翻

       3. 於合理約定期限內支付價款(行政法院78年度判字第2633號)

       4. 以承擔出賣人債務作為交易對價(行政法院83年度判字第246號)

 (五) 出售未上市股票與擬制贈與  

       1. 未上市公司股票價值之估算方法應符合法律保留

            (大法官釋字第536號解釋)

       2.「顯著不相當代價」之判斷:

           (1) 財政部五則函釋:低於移轉當日之公司資產淨值

           (2) 行政法院:應綜合其他足以影響交易價格之客觀因素

                 (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3447號判決) 

             a. 他人亦以類似價格進行股票轉售

                  (台北高等90年度訴字第5448號)

             b. 公司連年虧損經營不善

                  (台北高等90年度訴字第263號)

              c. 公司欠稅遭稅捐稽徵機關追索

                   (最高行政85年度判字第1207號判決)

              d. 公司之產業特性

                   (高雄高等91年度訴字第202號判決)

              e. 低價賣出之個人因素

                   (台中高等91年度訴更字第11號判決)

 

五、被繼承人生前未償債務之認定

(一) 被繼承人死亡前,未償之債務,具有確實證明者,自遺產總額中扣除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第9款)

(二) 未償債務之確實證明:

       1. 票據、本票裁定及支付命令不足以作為證明  

            (行政法院84年度判字第1282號判決、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字

              第1719號判決)                                                       

       2. 依法成立之調解和不當然拘束稅捐稽徵機關與行政法院      

           行政法院87年度判字第2560號判決、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

           第937號判決 )

       3. 民事法院之認諾判決不拘束未償債務之判斷    

            (行政法院86年度判字第2591號判決 ) 

       4. 於遺產稅申報書中載明行使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3月份決議、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99號

              判決)

(三) 生前保證債務

       1. 判斷時點:被繼承人死亡時

       2. 應扣除之未償保證債務:

           a. 單一保證人:生前主債務人未按期清償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89年度訴字第232號判決)

           b. 物上保證人:債權人於被繼承人生前已依法聲請裁定拍賣 

                (最高行政法院 89年度判字第2746號判決)

           c. 多位保證人:依內部約定應分擔比例扣除,未約定者平均扣

               除 (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判字第766號判決)

(四) 有實益之保證人求償權始得列入遺產範圍

       (行政法院83年度判字第1496號判決 )

 

六、固定資產之認定

案例爭點: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39條第1項第2款規定,因取得固定資

               產而溢付之營業稅得申請退還,其中「固定資產」如何認定?又何

               謂「取得」?(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3年度訴字第458號判決)                               

(一) 原告主張:                                                                                

      1. 應參酌會計學上「固定資產」定義,不得侷限於民法之不動產概念範

          圍。依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謂固定資產,包括供營業上長期使用,

          非以出售為目的之有形資產、未完工程及預付設備款等。

      2. 依營業稅法39條第1項第2款之立法意旨,係就營利事業取得供營業上長

          期使用之資產,給予資金調度上之便利,其適用範圍不侷限於該固定資

          產必須構成民法上之不動產,即土地及其定著物為必要。該款所稱之

         「固定資產」,除廠房、建物之外,尚應包含供營業上長期使用之機械

           設備、租賃資產,甚至是裝修租賃物所支出之工程款,亦應准予退還。

      3. 稅法及會計學上固定資產概念範圍既較民法為廣,「固定資產」之取得

          無須皆以民法第758條之移轉登記為必要,申請退還固定資產溢付稅

          額,亦無均應憑所有權狀及發票影本辦理。

 (二) 被告主張:

       依財政部77年9月17日 台財稅第770661420號及89年10月12 台財稅第

       890457207號函釋:

       1.    營業稅法第39條第1項第2款規定,營業人申報因取得固定資產而溢付之

           營業稅,應由主管機關查明後退還之。所稱『取得』,如為不動產者,

           依民法第758條規定,非經登記不生效力。故營業人購買建築改良物,

           在未辦妥所有權移轉登記前,尚不符合『取得』固定資產之要件。

      2.    營業人因購買建築改良物申請依營業稅法第39條第2款規定退還溢付

          營業稅款者,應俟辦妥建築改良物所有權登記,取得建築改良物之後,

          再憑建築改良物所有權狀影本及統一發票影本,申請退還該固定資產之

          溢付稅額。

(三) 法院見解:

       1. 「固定資產」與民法上之不動產概念全然無涉,甚至不須是民法上得據

             為獨立權利客體者之財產(例如附著於土地、而不符合「定著物」之物

             質)。只要是「供營業人長期做為營業使用以創造銷售活動之資產」均

             屬之,包括機器設備在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為擴張解釋,將「無形資

             產」或「遞耗資產」亦等同「固 定資產」之看待(因為「無形資產」

            或「遞耗資產」也 一樣是供企業長期使用)。

         2. 「固定資產之取得」當然不限於有形資產之直接移轉,也包括購 入原

             料勞務委請他人施作之情形。

 

 

 

 

 

~~民揚法律事務所/高烊輝律師  編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hklaw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