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第1146條第1項繼承回復請求權定之適用限於無繼承權而於繼承開始時或開始後僭稱為真正繼承人,否認其他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並排除其占有、管理等情形,繼承人彼此間若僅對應繼分之多寡而為爭執,既非否定其他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則純屬權利義務範圍之紛爭,並非繼承權之侵害:

(一)查民法第1146條第1項規定:「繼承權被侵害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 人得請求回復之」,而上開規定中所謂「繼承權被侵害者」,依大法官釋字第437號之解釋:繼承權是否受侵害,應以繼承人於繼承原因事實發生後,有無被他人否認其繼承資格並排除其對繼承財產之占有、管理或處分為斷。凡無繼承權而於繼承開始時或開始後僭稱為真正繼承人否認其他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並排除其占有、管理有或處等情形,均屬繼承權之受侵害,初不以於繼承開始時自命為繼承人而行使遺命上之權利者為限。蓋繼承回復請求權與個別物上返還請求權係屬真正繼承人分別獨立而併存之權利。

(二)另依最高法院歷來之判例及判決見解,向來亦認為:「繼承回復請求權,原係包括請求確認繼承人資格,及回復繼承標的之一切權利。」(最高法院40年度台上字第730號判例)、「繼承回復請求權,係指正當繼承人,請求確認其繼承資格,及回復繼承標的之權利而言。此項請求權,應以與其繼承爭執資格之表見繼承人為對象向之訴請回復,始有民法第1146條第2項時效之適用。」(最高法院53年度台上字第1928號判例) 、「查繼承回復請求權與因繼承已取得之權利受侵害之回復原狀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二者之訴標的不同,法律關係亦異。」(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476號判決) 、「繼承回復請求權,原係包括請求確認繼承人資格及回復繼承標的之一切權利,此項請求權如因時效完成而消滅,其原有繼承權即已全部喪失,自應由表見繼承人取得其繼承權。」(最高法院70年度台上字第111號判決)。準此,必須繼承權受侵害之人以表見繼承人為被告提起回復繼承權之訴,經表見繼承人提出時效抗辯,始有民法第1146條第2項之適用」。(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3825號判決) 、「繼承回復請求權,原係包括請求確認繼承人資格,及回復繼承標的之一切權利,此項請求權如因時效完成而消滅,繼承權被侵害人原有繼承權即已全部喪失,應由表見繼承人(即自命為繼承人之人)取得其繼承權,該繼承權被侵害人自無再本於物上請求權請求表見繼承人回復繼承標的之餘地。」(最高法院74年度台上字第1039號判決)。大法官上開釋字第437號之解釋亦認定:若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其繼承人間對於彼此為繼承人之身分並無爭議,迨事後始發侵害遺產之事實,則其侵害者,為繼承人已取得之權利,而非侵害繼承權,自無民法第1146條繼承回復請求權之適用。在此範圍內,該判例並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與憲法尚無牴觸。

(三)由於遺產繼承制度,旨在使與被繼承人具有特定身分關係之人,於被繼承人死亡之後,因身分而取得被繼承之財產,藉以保障繼承人之權利。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繼承人自繼承開始後,除民法另有規定及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之權利義務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民法第1147條及第1148條定有明文。繼承權如被侵害,應許繼承人依法請求回復之。我國民法為使繼承人於繼承權受侵害時,只須證明其係真正繼承人即得請求回復其繼承權,而不必逐一證明其對繼承財產之真實權利,以及繼承權之回復應有一定之時效限制,乃特設繼承回復請求權之制度。

(四)繼承權乃因特定身分而發生,繼承之標的則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因此兼具身分權與財產權之性質。從而對於繼承權之侵害,非僅指對被繼承人之特定遺產所為之侵害而言。就侵害繼承權以言,僭稱為真正繼承人而侵害合法繼承人之繼承權,須(1)主觀上自命為繼承人,捨自己以外,別無他人。(2)知悉被繼承人死亡之事實而以繼承人之地位繼承其遺產。(3)自命為繼承人而處理遺產之權利義務。因此,繼承人彼此間若僅對應繼分之多寡而為爭執,既非否定其他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則純屬權利義務範圍之紛爭,並非繼承權之侵害。真正繼承人否認其他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者,其理相同。

yhklaw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