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緩刑為獎勵自新之法,祇須合於刑法第74條所定之條件,法院本有自由裁量之職權;宣告

緩刑,應就被告有無再犯之虞,及能否由於刑罰之宣告而策其自新等,加以審酌(最高法院

45年度台上字第1565號、49年度台上字第281 號判例意旨參照)。緩刑之宣告,除應具備刑

法第74條各款所定條件外,並須有可認為以暫不執行刑罰為適當之情形,始得為之,至於暫

不執行刑罰之是否適當,則由法院就被告有無再犯之虞,及能否由於刑罰之宣告而策其自新

等一切情形,加以審酌,與犯罪情節是否可堪原諒並無關係(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679

號、102年度台上字第1548號判決意旨參照)。


按緩刑係附隨於有罪判決的非機構式之刑事處遇,其主要目的在達成受有

罪判決之人,在社會中重新社會化之人格重建
功能,此所以緩刑宣告必須

附帶宣告緩刑期間之意義所在。
再者,緩刑制度首重再犯罪的預防,唯有

對受判決人本身有
充分瞭解,例如依其過去生涯,可知犯罪行為人所曾接

受的
教育,從犯罪的狀態瞭解行為人的行為動機、目的,從犯罪後態度推

知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看法,從生活狀況與環境推測
其將來的發展等;才能

判斷其在緩刑期間,與之後的生活中
是否會再犯罪。亦即藉由前述各種因

素對犯罪行為人為整體
評價,作為法院判斷該行為人是否適宜被宣告緩刑,

以及進
一步依據個案情況決定緩刑期間,及所應採取的積極協助措施,並

將之作為緩刑宣告的負擔或條件(最高法院101 年度
台上字第5586號判決

要旨參照)。



(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上訴字第1587號刑事判決 )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hklaw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