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議次別:
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7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決議日期:
民國 105 年 07 月 12 日
資料來源:
司法院
司法院公報 第 58 卷 9 期 78-89 頁
相關法條:
訴願法 第 14 條  ( 101.06.27 ) 
行政程序法 第 117、121、128 條  ( 104.12.30 ) 
行政訴訟法 第 106 條  ( 103.06.18 ) 
稅捐稽徵法 第 21、35 條  ( 104.01.14 ) 
稅捐稽徵法 第 28 條  ( 65.10.22 ) 
稅捐稽徵法 第 28 條  ( 98.01.21 ) 
決  議:
民國 65 年 10 月 22 日制定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
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
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其性質上
為公法上不當得利規定(參見本院 86 年度 8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
議)。該規定嗣於 98 年 1  月 21 日修正為兩項:「(第 1  項)納稅
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
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屆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第 2  項
)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
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其修正係增列
退稅原因,並就溢繳稅款發生之不同原因,規定不同之應退還稅款期間。
其中第 2  項增列「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為退稅原因,且明定
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
,致溢繳稅款者,其退還之稅款不限於 5  年內溢繳部分,均係作有利於
納稅義務人之修正。此部分退稅規定具公法上不當得利性質,自不因而受
影響,納稅義務人得據以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稅捐稽徵機關本於所認定之事實,適用法令作成課稅處分,其事實認定必
須正確,法令適用始可能正確。事實認定錯誤,法令適用自必錯誤。因此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稱之「適用法令錯誤」,法律文義包含
因事實認定錯誤所致適用法令錯誤之情形。再司法實務就課稅處分之行政
爭訟,係採所謂「爭點主義」(本院 62 年判字第 96 號判例參照),復
因申請復查及提起訴願、行政訴訟,有法定期間之限制(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1  項、訴願法第 14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06  條第 1
項)。因此,納稅義務人於復查程序或訴願程序未主張之爭點,非但於訴
願程序及行政訴訟不得主張,亦不得另行據以提起行政爭訟。然而稅捐稽
徵機關於稅捐核課期間內,發現課稅處分所據事實以外之課稅事實者,卻
得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對納稅義務人另行補徵稅捐。兩
者相較,顯失公平。為求平衡,應許納稅義務人以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
,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適用法令錯誤
」,即無予以限縮解釋,排除認定事實錯誤,致適用法令錯誤情形之理由
。從而,稅捐稽徵機關之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援引稅
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法律問題: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納稅義務人得否援引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稅?
          甲說:否定說
                98  年 1  月 21 日修正公布稅捐稽徵法(下稱修正後稅捐稽徵法
                )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係以課稅處分有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
                情事,致納稅義務人溢繳稅款為要件。該條所稱之「計算錯誤」,
                係指數字上之計算錯誤;另所稱「適用法令錯誤」,就法條之文義
                及立法目的觀之,應指稅捐稽徵機關對於其所認定之課稅經濟事實
                ,有適用法律錯誤之情事而言,並不包括對於課稅之經濟事實有認
                定錯誤之情形。亦即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所稱
                之「適用法令錯誤」係指本於確定之事實所為單純適用法令有無錯
                誤之爭執,至於納稅義務人主張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進而為適
                用法令錯誤之爭執,則應依同法第 35 條第 1  項之規定,申請復
                查,非屬得依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請求退稅之範疇。蓋
                以,若認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之請求,與同法
                第 35 條規定之行政救濟程序關於違法與適用法令錯誤,二者解釋
                相同,豈非於一般行政救濟程序外,又設第二次要件相同之行政救
                濟程序,終非立法之原意。再者,修正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定「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係關於政府機關本身課
                稅處分有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及其他錯誤之發生,非可歸責
                於當事人而言,例如涉及課稅事實之要件,須其他政府機關出具之
                證明,而該證明有所錯誤,稅捐稽徵機關依此錯誤之證明作出課稅
                處分等情,不包含稅捐稽徵機關與納稅義務人間關於課稅事實上存
                在與否之實體爭執。
          乙說:肯定說
              一、65  年 10 月 22 日制定公布之稅捐稽徵法(下稱修正前稅捐稽
                  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
                  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五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
                  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可知,本條制定之時,立
                  法者將可申請退還稅款之類型明文列舉為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
                  誤者。惟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增列第 2  項:「納稅義
                  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
                  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
                  之日起二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五年內溢繳者為限。
                  」,明文將「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新增於可申請退稅
                  之類型當中,此即包括事實認定錯誤之情形。
              二、又由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之立法理由得知,適用該法律規
                  定之事實,除明文規定之「適用法令錯誤」及「計算錯誤」二種
                  情形,基於「其他原因」而溢繳之稅款,自得援用修正前稅捐稽
                  徵法第 28 條之規定。準此,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規定之退稅事由,當然不以適用法令錯誤為限,尚包括事實
                  認定錯誤之情形。
表決結果:採乙說之結論。
決    議:如決議文。
          民國 65 年 10 月 22 日制定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
          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
          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其性質上
          為公法上不當得利規定(參見本院 86 年度 8  月份庭長評事聯席會議決
          議)。該規定嗣於 98 年 1  月 21 日修正為兩項:「(第 1  項)納稅
          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 5  年
          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屆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第 2  項
          )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
          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內溢繳者為限。」其修正係增列
          退稅原因,並就溢繳稅款發生之不同原因,規定不同之應退還稅款期間。
          其中第 2  項增列「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為退稅原因,且明定
          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
          ,致溢繳稅款者,其退還之稅款不限於 5  年內溢繳部分,均係作有利於
          納稅義務人之修正。此部分退稅規定具公法上不當得利性質,自不因而受
          影響,納稅義務人得據以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稅捐稽徵機關本於所認定之事實,適用法令作成課稅處分,其事實認定必
          須正確,法令適用始可能正確。事實認定錯誤,法令適用自必錯誤。因此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稱之「適用法令錯誤」,法律文義包含
          因事實認定錯誤所致適用法令錯誤之情形。再司法實務就課稅處分之行政
          爭訟,係採所謂「爭點主義」(本院 62 年判字第 96 號判例參照),復
          因申請復查及提起訴願、行政訴訟,有法定期間之限制(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第 1  項、訴願法第 14 條第 1  項及行政訴訟法第 106  條第 1
          項)。因此,納稅義務人於復查程序或訴願程序未主張之爭點,非但於訴
          願程序及行政訴訟不得主張,亦不得另行據以提起行政爭訟。然而稅捐稽
          徵機關於稅捐核課期間內,發現課稅處分所據事實以外之課稅事實者,卻
          得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對納稅義務人另行補徵稅捐。兩
          者相較,顯失公平。為求平衡,應許納稅義務人以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
          ,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適用法令錯誤
          」,即無予以限縮解釋,排除認定事實錯誤,致適用法令錯誤情形之理由
          。從而,稅捐稽徵機關之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援引稅
          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還溢繳之稅款。
 
研究意見(註一):                                        第三庭楊法官得君
結    論:擬採乙說(即肯定說)。但以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為行政
          程序法第 117  條特別規定為前提。
理    由:一、緣起
              本件設題雖謂:「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納稅義務人是否得適用修
              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註二),請求退稅?」惟修正前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適用之範圍,是否及於經稽徵機關核課之事件,
              抑或僅止於納稅義務人自行申報繳納之事件,學說及實務上本有重大
              爭論。此涉及本條所處規範體系(註三)之定位,影響後續法律效果
              之推演。雖然,98  年 1  月 24 日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修正,增列
              第 2  項以下,明白揭示適用範圍包括「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
              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之
              稅款」,可探知立法者有意將經稽徵機關核課之事件,納入稅捐稽徵
              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範。不過,參酌其修法過程,只是一再強調:
              「因稅捐稽徵機關查定課徵致有溢繳稅款事件,其溢繳稅款應予返還
              」此宗旨,就該規定所處規範體系之定位,以及其他規範體系間之關
              係,並不詳究,致本條於適用上,仍滋生相當疑義。是本研究意見擬
              從修正前、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所處規範體系之定位著手,以探究
              課稅處分事實認定錯誤,是否該當於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申請退稅之要件。
          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所處規範體系定位分析
              1.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部分: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因係我國獨特之稅法上安排,關於其性質,眾
                說紛紜,經分析擇其要者,略分為 3  類。
             (1)甲說--- 公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之特別規定: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以欠缺稅法上原因而溢繳稅款作為申
                  請退稅之要件,目的在調整納稅義務人與國家間財產之移轉,與
                  私法上不當得利並無不同,具有公法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性質
                  。
                  依此說,本條稅捐返還請求權之成立,係肇因於「無法律上原因
                  」而履行稅捐債務關係之請求權。惟所謂無法律上原因,素有「
                  實質上法律原因」、「形式上法律原因」之爭。前者以實體法上
                  之法律原因為受領給付之法律原因,受領給付之一方,在稅捐實
                  體法上如無受領該給付之原因存在,即屬無法律上原因而受給付
                  。至於稽徵機關是否就有關之給付做成行政處分,並不影響法律
                  原因有無之判斷。後者則以核定稅捐債務之有效行政處分為受領
                  給付之法律原因。行政處分所核定之給付義務,縱無稅捐實體法
                  之根據,據該行政處分而履行之給付,亦具有法律原因。
                  在稅捐法定之指導原則下,稅捐債權因構成要件之實現而成立,
                  課稅處分就稅額之核定,僅宣示因實現構成要件而依法成立之稅
                  額,並非創設納稅義務人原所未有之稅捐債務,性質上為「確認
                  處分」,而非「形成處分」。因此,納稅義務人應自行申報繳納
                  稅捐,而繳納依法所未有之稅額時,不論採取實質法律原因說,
                  或採形式法律原因說,均屬無法律上原因而繳納,並無疑義。但
                  在稽徵機關以核課處分確定稅額事件,如所核定之應納稅額為稅
                  捐實體法所不成立者,並非法定之稅捐債務。此際,依實質法律
                  原因說,上開繳納即屬無法律上原因;依形式法律原因說,則逕
                  以核課處分為稅捐債務關係請求權之法律原因。
                  實質法律原因說與稅捐債務關係請求權依法成立之理論連貫一致
                  ,有其可取之處。但基於法律安定之要求,違法之行政處分,如
                  非無效,即屬有效,處分相對人受其拘束,如有不服,應依限提
                  起行政爭訟,請求有權機關撤銷違法之行政處分,以為救濟。相
                  對人如未依限提起行政爭訟或救濟途徑已絕,即不得再以一般之
                  法律途徑為反對。
                  該行政處分即具有形式存續力,應受尊重,乃為行政法之基本法
                  理。核課處分既為行政處分,原無自外於該法理之必要。是核課
                  處分具有形式存續力時,除罹有重大而明顯之瑕疵而無效者外,
                  納稅義務人亦有繳納義務,只是此義務為形式之給付義務,稽徵
                  機關對納稅義務人繳納之金額,則有形式之保有權,納稅義務人
                  須提起行政爭訟,請求撤銷或變更該違法核課處分,確認形式與
                  實體不符,始不受其拘束。因此,核課處分具有形式存續力,稽
                  徵機關固得依職權予以廢棄或變更,而後辦理退稅,納稅義務人
                  則須具有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事由,始得請求行政程序重新進
                  行。
                  據此,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28條規定,當限於未經稽徵機關核課
                  ,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申報繳納,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以致
                  溢繳稅款之情形,始有適用。至於,納稅義務人對於核課處分不
                  服者,應依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在限期內申請復查,必要
                  時並續行訴願及行政訴訟。納稅義務人不得於核課處分具有存續
                  力時,以行使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為由,主張原繳納給付
                  為無法律原因,請求退稅。否則,法律救濟期間、行政處分存續
                  力以及行政爭訟制度,皆蕩然無存(註四)。
             (2)乙說--- 稅捐稽徵法上核課處分行政程序重開之特別規定:
                  司法實務一向不排除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於稽徵機關核課
                  處分事件之適用(註五),其中有謂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應定位
                  為「租稅程序重開之特別規定」、「廣義行政救濟程序之一環」
                  ,認為本條同時包含稅捐程序重開請求權,而得作為行政程序法
                  第 128  條之特別規定(註六)。
             (3)丙說--- 兼具實體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及程序法上行政處分存
                  續力例外規定:
                  司法實務及學界有認為本條適用於自行報繳而溢繳稅款,亦適用
                  於經稽徵機關以課稅處分而溢繳稅款之類型(註七)。
                  其論據大致為:本條規定具有公法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之性質
                  。而基於課稅處分對第三人之利害影響較小,較無必要考慮第三
                  人對該課稅處分之信賴保護;且如承認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得保
                  有稅捐實體法上並無理由之利得,從正義及公平的觀點而言,亦
                  非妥適。因認核課處分形式存續力於此應予限縮,即使核課處分
                  業已確定,只要未經行政法院確定判決,納稅義務人均得以溢繳
                  稅款為由,依據本條規定申請退稅。從而,本條規定兼具實體法
                  上不當得利請求權,及程序法上行政處分存續力例外規定性質。
              2.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部分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退稅請求權究竟是否適用於稽徵機關以
                核課處分確定稅額事件之爭議,因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分就「納稅義務人適用法律錯誤」(納稅人自行報繳
                類型)及「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律錯誤」(課稅處分確認稅額類型
                )2 類型而為退稅規範,而告確定。只是,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為公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規定(註八),殆無疑義
                ;至於修正後第 2  項性質,則仍曖昧難明。
                以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文字而論,無非課予稽徵機
                關「自知有錯誤時」定期查明稅額並主動退還之義務;其立法體例
                與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註九)、第 121  條(註十)相似,並
                未如本條第 1  項規定所示,賦予人民因稽徵機關核課處分而溢繳
                稅款之退稅請求權。
                另參酌本條第 2  項增修時,提案機關及立法委員共提出 7  種版
                本,終採取行政院提案版,其立法說明亦採取提案機關所撰寫者,
                略謂︰「納稅義務人因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
                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繳之稅款者,如僅退還 5  年稅
                款,對納稅義務人權益保障恐未盡周全,爰參照『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及第 121  條規定』,增訂第 2  項,定明稅捐稽徵機關自
                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 2  年內查明返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 5  年
                內溢繳者為限。」可知,提案機關行政院增修本條項之意旨,無非
                將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作為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
                、第 121  條之特別規定。
                職是,本條項如依法文文義、法制作業及提案意旨,應認係行政程
                序法第 117  條、第 121  條之特別規定,既未賦予人民實體法上
                退稅請求權,更難認係對核課處分形式存續力之排除規定(註十一
                )。
                不過,98  年 1  月 24 日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之修正,素稱為「
                陳長文條款」(註十二)。肇因於陳長文律師不滿稅捐稽徵機關因
                其他機關認定事實錯誤而溢課稅額,只願退還 5  年稅款,而促動
                此次修法。是該次修法立法委員討論時,基於「為保護人民權益,
                因稅捐稽徵機關查定課徵致有溢繳稅款事件,得請求返還溢繳稅款
                」無限好意,對於該法文應有之定性及配套措施,並不關心。
                以致,立法說明雖明示本條第 2  項係參考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
                、第 121  條規定所訂定,法條文字於法制作業上也與行政程序法
                第 117  條、第 121  條類似,但司法實務不曾直接肯定此說。蓋
                依現行實務見解,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之規定固具突破行政處分
                存續力之目的,但只是在維護依法行政原則及公共利益,並不具有
                保障各人利益之目的,個人不得據以主張為訴訟請求(註十三)。
                以此而論,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即未賦予納稅義務
                人有請求稽徵機關重開程序或作成退稅處分之請求權。而此,顯然
                與前揭所謂「陳長文條款」所意寓有所齟齬,貿然採行,恐與民意
                脫節。
                故而,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處規範體系定位,是
                否如立法說明所示,為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之特別規定,未見實
                務或學術界詳予闡述,其解釋演繹上開條文之方式,大致仍循修正
                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之定性,而有多歧(註十四)。
              3.小結
                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退稅請求權究竟是否適用於稽徵機關以
                核課處分確定稅額事件之爭議,因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大致可認前者係就納稅義務人自行報繳案件為
                規定,後者係就稽徵機關以核課處分確定稅額事件而為規定。只是
                ,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殆已可確認屬公法上不當得
                利請求權特別規定,但修正後第 2  項之定位,不僅未因修正而有
                所確定,反而因立法說明與修法過程未盡相符,更生疑義。
          三、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退稅要件是否包括「核課處分
              認定事實錯誤」討論
              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以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
              」、「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致溢課稅額為
              退稅要件,並無明文以「事實認定錯誤」為要件,因此,實務就此有
              不同見解(註十五)。本研究意見認為之所以兩歧,主要在於各自對
              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處規範體系定位認知有所不同
              導致。以下,茲以前述對上開法文之所處體系定位分析為基礎,闡述
              演繹於各種可能定性(註十六)下,所謂「課稅處分事實認定錯誤」
              是否包涵於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退稅要件中。
              1.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條第2項為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特別規定
                :
                立於此說,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強調依法行
                政原則,以原課稅處分之變更或撤銷為有利於納稅義務人,而降低
                原課稅處分實質存續力對稽徵機關之拘束。本項既為依法行政原則
                之貫徹,只要非依稅捐實體法所得課徵之稅額,不論何種原因所引
                起之錯誤,當然包括稽徵機關認定事實錯誤,均應由稽徵機關查明
                退還。
                尤其,法律的適用,依據法律適用過程之三段論法觀察,應包括大
                前提的法規解釋及援引,小前提之事實關係的認定,以及將事實涵
                攝於基準法律中,才能導出特定之法律效果。因此,所謂「適用法
                令錯誤」,於此,本質上包括因課稅事實認定錯誤導致適用法規錯
                誤之違法課稅情形。
              2.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乃稅捐稽徵程序上類似於行政
                程序法第 128  條規定:
                此說並不否認課稅處分之存續力,納稅義務人如認課稅處分有誤者
                ,仍應依同法第 35 條第 1  項之規定,申請復查,非得依修正後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退稅。必也課稅處分有相當
                於行政程序重開之事由,始得援用上開規定請求退稅;類比而論,
                其事由必須是稅捐稽徵程序上相當於訴訟上「再審」之事由始該當
                。
                基此,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各項退稅要件,當屬立
                法者特別列舉規定,而非例示規定,也不應擴張解釋。從而,該項
                既僅規定「稅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
                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為程序重開以退稅之要件,並未將稽徵
                機關認定事實錯誤列為可程序重開之要件,解釋上,即應排除適用
                。
                又上開 3  退稅要件,以文字解釋而論,其實亦均屬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規定申請復查範疇,惟如此解釋,勢將稅捐稽徵法第 35 條
                與同法第 28 條第 2  項二者混淆。是以,本研究意見認為如採此
                說,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關於「適用法令錯誤」、
                「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錯誤」均應如「計算錯誤」般,顯然易見
                者為限,否則實無予以程序重開之正當性。
              3.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兼具公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特
                別規定及行政處分存續力例外規定二種性質:
                採此派見解者,既然賦予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如上
                性質,其意涵自係強調「依法課稅」之「絕對重要」。如前述法律
                適用三段論法而言,事實之認定乃為正確適用法律之基礎,事實認
                定錯誤當然無從依法課稅,而有必要納入本規定中予以「特別救濟
                」。
                不過,事實認定錯誤,究屬本項規定中「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
                抑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本院尚有不同見解(註十
                七)(註十八)。
          四、定位分析結果之檢討----代結論
              從前述由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處規範體系定位分析
              ,推導「課稅處分認定事實錯誤」是否屬於該條項規範類型之過程,
              可知因各規範體系價值選取不同,影響該體系內概念之設定,當然於
              對於設題之解答,有不同之判斷。要解決題設之法律疑義,有必要先
              行確認(或選擇)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之定性,否則
              即有淪為各說各話之可能。
              誠然,上述 3  說各有其利弊。採取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特別規定
              說者,固然合於立法說明及立法體例,但並未直接賦予納稅義務人退
              稅請求權,恐與立法者設定「陳長文條款」之真意未符,亦與民眾一
              般認知不合。而採取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特別規定說者,固然賦予
              人民就具有存續力課稅處分申請再為審查之權,但觀之修正後稅捐稽
              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得退稅之要件,與同法第 35 條復查規定,幾
              無不同,疊床架構,適用之際必相混淆;且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未如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設有申請期間之規定,亦有違
              法律安定。至於兼採實體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及程序法上行政處分
              存續力例外規定此說者,固然合於依法行政原則,但以未符合稅捐構
              成要件而溢課之稅款,不論原課稅處分是否具有形式存續力,甚至不
              論公法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之時效,一律賦予納稅義務人退稅請求
              權,破壞法安定性原則甚鉅。
              衡量前述 3  說利弊分析,本研究意見認為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特
              別規定此說,較諸其餘 2  說對既有制度上之齟齬,法理相對圓滿,
              只要嚴格審查行政機關是否重新進行程序之裁量義務,即亦不失對人
              民權益之保護。
              詳言之,行政處分之法定救濟期間,在確保行政處分之合法性及妥當
              性得以儘速闡明,茲為後續行為之基準。因此,法律救濟期間經過後
              ,基於法律安定之要求,行政處分具有存續力,不許人民再主張不服
              。然而存續力並不絕對阻礙對行政處分再為審查,以維護個案之實質
              正義。因此,對於不可爭訟之行政處分,在一定條件下,行政機關不
              僅有權,甚且有義務重新進行行政程序。對於以具有存續力之行政處
              分,是否重新進行行政程序,原則上由行政機關以裁量決定之。但在
              一定情形,依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請求行政機關重新進行行政程序
              ,如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此外,行政機關是否依職權重新行政程
              序之「裁量減縮為零」,而有重新進行行政程序之義務時,亦應重新
              進行行政程序(註十九),此際,人民即有權要求行政機關重新進行
              行政程序。而此處所謂裁量減縮至零,其類型尚未經實務承認,學說
              則列舉︰行政機關對是類案件處理以形成具有行政自我拘束之行政先
              例,或維持原行政處分全然不可忍受,或維持原行政處分違反公序良
              俗及誠實信用等為例(註二十)。
              又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範行政程序是否重新進行,原係授與行政
              機關就「依法行政」與「信賴保護」、「公共利益」間為無瑕疵裁量
              權限以決定,從而,是否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以下,重新進行程
              序之裁量中,行政機關必須斟酌原行政處分對人民之負擔、作成後經
              過時間之長短、重新進行程序行政費用及當事人是否怠於提起行政爭
              訟等事項。立法者仿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第 121  條體例,增修
              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以溢課稅款(違法課稅處分)為稅務
              行政程序重新進行要件,雖未如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但書規定申明
              行政程序是否重新進行所應考量之其他因素,但並不表示其他因素無
              須考量,而是著眼於課稅處分之撤銷較無必要考慮第三人對其信賴保
              護之特性,賦予稽徵機關裁量之際,應提高依法行政之價值,降低信
              賴保護及公共利益維護考量比重之義務,而為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
              之特別規定(註二十一)。是以,納稅義務人對此稅務稽徵程序重新
              進行縱有請求,亦如同一般行政程序,僅在促使稽徵機關發動職權,
              而非申請案件。然而,在特定情形下,裁量減縮為零時,納稅義務人
              有權要求稽徵機關重新進行程序(註二十二)。如此解讀修正後稅捐
              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於法理上可以完整論述,亦可兼顧人民對
              修法之期待。
              綜上,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如採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特別規定此一見解,則只要非依稅捐實體法所得課徵之稅額,不論
              何種原因所引起之錯誤,當然包括稽徵機關認定事實錯誤,均應由稽
              徵機關查明退還,以符法治。
          註一:本研究意見感謝法官 助理周玉珊蒐集分析資料完成。
          註二: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
                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五年內提出具體說明,
                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民國 98 年 1  月
                21  日修正為:「(第 1  項)納稅義務人自行適用法令錯誤或計
                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納之日起五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
                還;屆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第 2  項)納稅義務人因稅
                捐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計算錯誤或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
                誤,致溢繳稅款者,稅捐稽徵機關應自知有錯誤原因之日起二年內
                查明退還,其退還之稅款不以五年內溢繳者為限。(第 3  項)前
                二項溢繳之稅款,納稅義務人以現金繳納者,應自其繳納該項稅款
                之日起,至填發收入退還書或國庫支票之日止,按溢繳之稅額,依
                繳納稅款之日郵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
                一併退回還。(第 4  項)本條修正前,因第二項事由致溢繳稅款
                者,適用修正後之規定。(第 5  項)前項情形,稅捐稽徵機關於
                本條修正施行前已知有錯誤之原因者,二年之退還期間,自本條修
                正施行之日起算。」
          註三:規範體系的形成以概念為基礎,以價值為導向,以歸納或具體化而
                得之類型或原則為其連結方式。利用規範體系可以提高法之可綜覽
                性,從而提高其適用上之實用性,而且可提高裁判之可預見性,並
                因此提高法之安定性。以上參見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增訂
                三版),第 526  頁、第 527  頁
          註四:黃茂榮,溢徵或溢繳利息應附加利息返還,稅捐法論衡,1991  年
                ,第 102  頁:陳敏,租稅法之返還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
                59  期,第 65 頁以下,均採此一見解。
          註五:本院 90 年判字第 231  號判決:「稅捐稽徵法第二十八條規定:
                『納稅義務人對於因適用法令錯誤或計算錯誤溢繳之稅款,得自繳
                納之日起五年內提出具體證明,申請退還;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
                行申請。』係法律明定納稅義務人對依法已不得提起行政救濟之行
                政處分,得請求稽徵機關重新審查行政處分之適法性及正確性,進
                而予以申請人補救之程序。上開規定,與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二十八
                條所定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另設受處分人或利害關係人得申請程
                序再開,並進而獲得撤銷、廢止或變更原處分之規定相當,屬於廣
                義行政救濟程序之一環,應可類推適用上開規定,於再開行政程序
                中,納稅義務人對於原核定之項目表示不服之範圍內,稽徵機關不
                得為更不利益之變更或處分。」
          註六:如貫徹此說,認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為行政程序法第 128
                條程序重開之特別規定,而非行政處分存續力之特別規定。則主張
                課稅處分有誤者,仍應依同法第 35 條第 1  項之規定,申請復查
                ,非屬得依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規定請求退稅之範疇。必也
                課稅處分有相當於行政程序重開之事由,始得援用上開規定請求退
                稅。否則,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即與同法第 35 條規定疊
                床架構,終非立法之原意。惟上述註 5  司法實務並未循此論理推
                演,並未區辨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與同法第 35 條第 1  項
                規定事由是否應所異同。
          註七:參見陳清秀,稅法總論,2012  年版,第 416  頁︰辜仲明,論確
                定之租稅裁決與稅法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財稅研究,第 36 卷
                第 4  期,第 115  頁以下。
          註八:此亦與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3  項規定,自行申報繳納所
                溢繳稅款之利息返還自繳納稅款之日起算相符。
          註九: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
                後,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
                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一、撤銷對公益有重
                大危害者。二、受益人無第 119  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
                而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
                公益者。」
          註十:行政程序法第 121  條規定︰「(第 1  項)第 117  條之撤銷權
                ,應自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二年內為之。(
                第 2  項)前條之補償請求權,自行政機關告知其事由時起,因二
                年時間不行使而消滅︰自處分撤銷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註十一:雖然參諸立法委員修法過程以觀,立法者不無就稽徵機關核課處
                  分事件,如有溢課者,賦予納稅義務人依本條第 2  項為退稅請
                  求權,但文義解釋原則上乃為法律解釋之最大邊界,依本條文義
                  而認納稅義務人於核課處分具有形式存續力後,仍得請求退稅,
                  實已溢出法文所能承載之意涵。
          註十二:參見立法院公報,第 98 卷,第 3  期,委員會紀錄,第 288 
                  頁,主席發言。
          註十三:本院 95 年度判字第 1809 號判決、96  年度判字第 715  號判
                  決參照。
          註十四:本文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定性各說簡介參照。
          註十五:本院 100  年度判字第 1302 號判決、101 年度判字第 885  號
                  判決採取否定說、本院 102  年度判字第 186  號判決、103 年
                  度判字第 231  號判決採取肯定說。
          註十六:本文提及修正前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所處規範體系之定位,至少
                  有前述甲、乙、丙三說。甲說所論述該規定單純屬公法上不當得
                  利請求權之特別規定,為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
                  範納稅義務人自行報繳稅額所專屬。至於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必然涉及課稅處分存續力在程序上某程度之否
                  認,性質上不可能單純屬於實體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之特別規定
                  。是本文以下藉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所處體系定
                  位,論述「課稅處分事實認定錯誤」是否包含於該條項適用,不
                  再論列單純屬公法上不當得利請求權特別規定此可能。
          註十七:本院 103  年度判字第 231  號判決採取前者,102 年度判字第
                  186 號判決採取後者。
          註十八:從立法技術層面而言,本規定選取「稽徵機關適用法令錯誤」、
                  「計算錯誤」及「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三者列為退稅
                  要件,其邏輯及所欲彰顯之價值為何,實在難以分析。本研究意
                  見無從判斷所謂事實認定錯誤,應歸類於何退稅要件。不過,如
                  將事實認定錯誤此節,列為「其他可歸責於政府機關之錯誤」,
                  則因納稅義務人未盡協力義務以致核課處分認定事實錯誤,即非
                  屬本規定得請求退稅之範疇。
          註十九:參見陳敏,行政法總論,第 5  版,第 479  頁、第 480  頁;
                  劉建宏,行政法院裁判既判力與行政程序重新進行及違法行政處
                  分之撤銷,月旦裁判時報,第 20 期,第 100  頁至第 104  頁
                  ;盛子龍,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之權利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
                  25  期,第 22 頁至第 23 頁。
          註二十:參見陳敏,前揭書,第 499  頁;盛子龍,前揭文,第 23 頁。
          註二十一: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 28 條第 2  項雖規定,如有溢課稅款,
                    稽徵機關「應」查明退還,但此不宜將之解讀為立法者已透過
                    立法,將行政機關就此類事件程序是否重新進行之裁量權限予
                    以剝奪。一則,行政程序法第 117  條為行政機關之職權規定
                    ,是否就個案為行政程序重新進行,應就法律安定及個案之實
                    質正義為權衡,恆為行政機關權限;二則,如採強制規定解,
                    容亦無異於無視行政法上課稅處分存續力此一基本法理。
          註二十二:目前本文可想像「裁量限縮為零」之情況:如解釋令函被宣告
                    違憲。此案例類型累積,尚待司法實務努力,以確實維護人民
                    權益。

 

~~ 資料來源 : 最高行政法院網站 2016/9/21 公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hklawy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